Twitter 專案開發回顧
整個 Twitter 專案開發經歷了整整兩週,這也是我的第一個協作專案,整個過程都很有趣!因為想記錄的東西太多了,就直接用流水帳的方式呈現吧!
開發模式: 前後分離
前端組員: YT、Ziwen
後端組員: Ruby Lo、我
專案連結: 前端、後端
專案成果: link
尋找組員
感謝 Ruby 早早就來找我組隊,再來就是感謝無緣的 TzuChi 同學了。從學期二開始,觀摩作業就有注意到他了,前端畫面常常都會有美美的優化,趁著這次協作就跑去搭訕他,可惜他在開始前有事退出了。不過也多虧他牽線,讓我和 Ruby 遇到了負責、可靠又好相處的兩位前端夥伴 —— YT 和 Ziwen。
協作工具選擇
專案開始前其實大家都處於一種水深火熱的狀態中,同時要完成學期三的課程進度,又要開始閱讀 Twitter 專案的相關文件,再加上是第一次協作,其實我們連要用那些工具都沒有頭緒,最後是依照組員各自摸索、列出各項軟體初步使用感受後討論出來最好上手的工具。
通訊軟體(Discord、Google Meet)
我們在 Discord 裡自建了伺服器,利用身分組和頻道類別功能把前後端討論訊息做分流,避免組員被大量訊息轟炸,另外也用討論串功能依主題集中資訊;而語音頻道則是用來做簡短的臨時討論。視訊會議軟體則是因為 Zoom 免費版有會議時長限制,我們改用 Google Meet 作為主要工具。
小組 Workspace 整合(HackMD)
我們選了 HackMD 作為整合工具,有支援團隊協作功能、使用直覺,而且只要會寫 Markdown 就沒什麼問題。實際使用下來組員們上手非常快,所以利用率也滿高的。開發過程中,後端也用 HackMD 來製作 API 文件供前端參考,即時更新的情況下,前端能有效率的知道回傳資料結構、能拿到哪些資料、以及針對回傳內容跟後端做討論。
進度管理工具(Trello、Google sheet)
可能因為在 Discord 有做每日進度回報、即時討論,所以大致都能瞭解對方狀況的關係,我們小組對 Trello 的更新反而比較不及時。而 Google sheet 則是針對 API 路由的開發狀況、負責組員、文件完成與否、部署到 Heroku 了沒都有紀錄,算是後端更新最即時的工具。
我在協作中負責的工作
專案開發部分
- 專案初步建置(資料 modal 建立、登入/註冊功能開發)
- admin/like/followship/tweet 相關路由開發
- Heroku 部署
- 種子資料、文件協作
功能開發過程中其實沒有遇到太大的問題,唯一卡關比較久的的就只有登入功能(說明連結),其他就是要時常提醒自己: 「我只是個處理資料的 API」。在前幾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,因為同時要做前端畫面的開發, Twitter 專案初期有時候還轉不過來,偶爾會以畫面為基礎來思考,到開發中期時終於完全調整過來。
小組支援部分
- Discord 伺服器規劃/建立
- 小組 Workspace 建立/整理
- AC 交作業
- 前後端串接溝通
在功能開發分配上,我份量較重的功能比較集中在專案前期,所以中後期的工作比較著重於小組支援上。像是資料整理、處理前端提出的問題和 API 調整。
協作後的反思
組員間溝通和配合
和後端組員 Ruby 在整個過程都沒有太多的障礙。可能因為都是後端學員,能夠很快理解對方在說什麼、卡到的點在哪裡。而且她也對我很包容,在我卡關焦慮的時候給我鼓勵、耐心等待,也試著一起找出解決辦法。 code review 的時候也會很細心的閱讀我寫的內容,然後一起討論為什麼要這樣寫、考量的點是什麼、有沒有更好的做法。
之前的學長姐分享有提到前後端協作會有「聽不懂對方在講什麼」的時候,我們小組對於這個狀況的處理也很有趣。我們會先用文字說明方式試圖讓對方理解,如果不行就再搭配圖片,如果還是不行就會分享教案連結或其他輔助資料幫助對方理解。有時候結論就是: 你們前/後端好強好辛苦! 🤣
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?
變數命名統一
前後端在開發初期沒有對變數命名進行統一,所以中後期有段時間大家會針對命名部分不斷修改。如果能在開發前達到共識,就可以減少溝通成本,進行更有效率的開發。發 PR 前更仔細檢查 code 內容
細心的 Ruby 在看 PR 時常常能找到我粗心的一些小錯誤,這也間接造成我們的 commit 記錄因為這些修正變得不夠乾淨。在獨立開發的專案上,可以用很多方式來整理 commit 紀錄;但在協作專案修改 commit 紀錄就不太適合了。這次經驗也提醒我,應該更細心地對待自己寫出來的 code。縮減 PR 粒度
前期的 PR 一次會包含很多功能,造成 reviewer 比較重的負擔。可以適時調整每次 PR 的內容量,讓 reviewer 可以一次專注在一件事情上。縮小 review 範圍也能減少出錯機率!
怎麼確保協作順利進行?
第一溝通! 第二溝通! 第三還是溝通!
製作文件資料
其實我們小組的開發前期,前後端有點「各自為政」,各自專注在自己部份的開發,前期並沒有太多的進度交流。但我們會為了讓對方理解自己的需求,先做出相對應的資料給對方參考。像是前端就做出了整份文件,讓後端可以清楚知道各個畫面依照切版可能會串幾條 API、而各 API 會需要哪些資料。而後端則是先提供 API 清單,列出每條 API 功能及預計產出資料,單項 API 路由完成時也會即時製作文件給前端了解回傳資料結構。
需求/能力互相協調
協作的小夥伴們在遇到問題時都會及時表達,不會一個人埋頭苦幹。在提出討論後,我們會依各自的能力互相支援。例如: 後端為了配合自動化測試,對變數命名跟回傳資料結構都有硬性要求時,前端都會很迅速地調整配合;而前端提出資料排序、計數…等資料處理較困難後,後端也會主動提出可以回傳處理過的資料給前端。因為在學期三專修的是不同方向的專業,對對方能做到什麼其實不是很了解,但藉由這樣直接的溝通,讓我們的分工更有效率也夠輕鬆。
問題溝通
當串接遇到問題時,我們都會馬上提出互相討論,然後找出問題發生原因。有一次前端提出無法接收到後端的錯誤訊息,就先互相實驗,找出問題是發生在前端還是後端。之後雖然發現是前端 axios 攔截錯誤訊息,但前後端夥伴都會保持問題追蹤,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。
藉由協作專案學到什麼?
Git 與 Github 操作
以前獨立開發時,從來沒有碰過 pull request、開很多分支,這次在協作中做了很多的練習。後期進行 debug 和優化時,也和 Ruby 一起試著使用 Issue 功能來做 task list 管理。真心覺得 Github 做了很多針對協作的方便功能,在這次協作中的嘗試學到了很多!
溝通的方式與重要性
怎麼說明可以讓對方理解我想表達的東西? 怎麼提問能讓對方知道我卡在哪裡? 怎麼對開發夥伴求救?
這些問題在開發過程中都經過很多次練習,也藉由良好的溝通解決了很多問題。
放寬視野
在前後端串接時發生了一些問題,而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也能讓我注意到: 我的專案使用者可能會碰到什麼問題、發生的原因是什麼。了解除了專案本身以外更多面向的知識,也能讓我在以後做其他開發時能有更全面的考量。
小結
這次的協作是個很棒的體驗,學到如何有效溝通、時間管理、新工具應用…等。很幸運能遇到超棒、超 carry 的神仙隊友們,整個協作的過程都非常愉快!
隊友們的部落格
- YT - AC 畢業專案 Simple Twitter 開發心得
- Ziwen - AC_Simple Twitter 專案體驗
- Ruby - ALPHA Camp畢業專案 - Simple Twitter 專案回顧與反思
文章內容如有錯誤,歡迎留言討論!
本 Blog 上的所有文章除特别聲明外,均採用 CC BY-SA 4.0 協議 ,轉載請註明出處!